箱()種類繁多,主要分開口箱和閉箱兩大類。音箱的主要功能是改善低頻、完成整體重放。隨著揚聲器的發展,音箱也幾乎同步在發展。1923年凱利夫(killey)提出了背后開放式障板和密閉箱。在1924年發明電動式揚聲器的GE公司的賴斯提出了使用障板解決低頻聲短路的問題。1930年貝爾實驗室的A.C.Thuras提出了開口箱,并在1932年獲得專利,他已經認識到膜片同開口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推導了一個表示響應的多項式。
1935年斯特羅姆別格.卡爾森(StrombergCarlson)推出曲徑式揚聲器箱。閉箱在1949年以前一直廣泛使用。1949年奧爾森(HarryOlson)和他的合作者普雷斯頓(J.Preston)提出閉箱的氣墊專利,這種閉箱使用高順性揚聲器,從此使閉箱設計大為改觀。經由早期氣墊式閉箱介導者依德拉.維拉切爾(EdrarVillchur)的努力,1954年他在美國的雜志《Audio》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確立了氣墊揚聲器的最終設計。同時美國AR公司推出了有經典意義的氣勢式音箱AR-3。AR公司的兩位創始人Vichur和亨利.克洛斯(Henry Kolss)又分別創力了Advent和KLH公司,繼續推進和推廣氣墊式閉箱。1972年理查德.斯莫爾發表了閉箱設計劃時代的論文,閉箱設計從此明確化、實用化、理論化和簡單化。
1952年洛卡梯(Locanthi)提供了開口箱膜片和開口互作用的數值計算,并引入電類比風格來研究開口箱的性能。1954年貝拉尼克(Beranek)推導了開口箱響應多項式,比Thuras的多項式更簡單,但他忽略了膜片和開口的互作用的,并且在三個不連續的頻率上給出相對的響應。1956年凡.列文(Vanleeuwen)給出開口箱頻率響應的多項表示式,并指出系統傳遞函數極點同系統瞬態響應的關系,他研究了阻抗,并通過阻抗測量去計算驅支部分系統參數,給出了切比雪夫響應設計方法。他使用類比線路研究并圖解了音圈阻抗同系統穩態和瞬態響應的關系。1959年布爾(EdeBoer)把他的分析同萊昂(Lyon)的膜片和開口互作用分析相結合,指出了開口箱系統設計是高通濾波器的綜合問題。同一年諾瓦(Novak)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轉換函數,通過音圈阻抗測量來計算驅支單元的系統參數,并指出平坦響應必須的阻尼量。1960年凱伯斯(Keibs)以最大平坦振幅響應和最佳瞬態響應為條件,給出定量設計規范。1961年布爾又提供了巴特渥斯和切比雪夫響應。1961A.N.Thiele將諾瓦克所發明的模型簡化,發表了更實際、更詳細、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該論文定量地給出了基本完整的開口箱綜合和實際的設計方法。但卻沒有引起注意,10年后又重新發表。Thiele的論文不足之處是沒有將音箱的損耗考慮進去。
1969年野村(Nomura)的論文描述了音箱損耗對響應造成偏差影響的細節。1972年開始,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理查德.斯莫爾在Thiele的基礎上系統地發展了揚聲器箱的定量設計,在JAES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將揚聲器箱的輿函數看成高通濾波器,用切比雪夫和巴特渥斯函數來逼近,使音箱設計定量化。相關參數被稱之為hiele/Small參數,以紀念他們兩人的貢獻。今天我們看到他們的光輝理論,也是建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的。計算機的發展更使開口箱、閉箱設計簡單化。
除了理論研究以外,各種不同外形、不同結構、不同風格、不同用途、不同流派的音箱都處在不斷發展之中。